日前,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、中國人民銀行、中國證監會、國家網信辦聯合啟動2023年“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”活動?;顒又衅渲幸豁椇苤匾膬热菥褪?ldquo;開展誠信文化建設、促進市場公平有序”。揆諸古今不難發現,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誠信故事,表現形式不一,背后的形成機制原理卻有共同之處,那就是各方共守誠信,降低交易成本,各方又得到更多的方便。
從個人角度來說,中華民族向來推崇“誠外無物”,視誠信為千金不易的可貴品質,正所謂“君子養心,莫善于誠”。不管歲月如何變遷,不管環境如何變化,誠信永遠是景行行止的道德品質,永遠是安身立命的道德標尺。
從金融部門而言,倡導誠信、激勵誠信,關鍵在于提升誠信的社會價值,拓展信用的效用邊界。比如,金融部門“信易貸”等守信激勵項目不斷涌現,信用良好即可享受融資信貸、創業租賃、交通出行、旅游服務、行政審批等便利和優惠,這也大大提升了人們信守承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。
從制度層面來講,誠信精神的樹立、誠信風尚的培育,離不開廣泛深入地宣傳教育,但僅靠叩問良心、道德教化是遠遠不夠的。加強誠信建設,還須用制度保駕護航,把道德倫理的柔性規范與制度法律的剛性約束緊密結合起來,實現誠信建設制度化常態化發展。我們可以看到,當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門公布失信被執行人“黑名單”后,效果立竿見影。那些“老賴”不僅曝了光、丟了臉,還坐不了飛機、貸不了款,半年之內就有萬名“老賴”主動還錢,這就是制度的威力。如何筑牢不敢失信、不能失信的堤壩,讓信用這張“身份證”管用起來?從限制乘坐火車、飛機,到限制出境、限制購買不動產、限制高消費,嚴厲懲罰、聯合懲戒失信行為的制度籠子不斷加固,提升了破壞誠信的自我成本,讓那些見利忘義、敗德失信者付出了代價。一系列激濁揚清的有力舉措猶如徙木立信,在社會上樹起“守信者一路暢通,失信者寸步難行”的風向標。
人以誠立身,國以誠立心。有了制度支撐,各方共守誠信,我們身邊的誠信故事才會更多地出現。(郝凱)
2023-10-17 17:19:09
2023-10-17 17:18:38
2023-10-17 17:17:12
2023-09-15 18:08:33
2023-08-30 17:20:00
2023-08-01 14:55:58
聊城新聞網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
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